在成都平原往南200公里的丘陵地带,一组身着橙色工装的工程师正操作着三维地震勘探设备。这些看似普通的山体下,埋藏着改变中国能源格局的”黑色黄金”——页岩气。作为专业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究竟如何破解地层密码,让深埋地下的清洁能源重见天日?
一、解码四川盆地的地质密码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页岩气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曾让无数勘探者望而却步。公司技术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甜点区”识别系统,结合微地震监测技术,成功在龙马溪组地层发现连续厚度超过40米的优质页岩气储层。这项突破使得单井日产量提升至15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天满足3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
在威远区块的实践表明,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后,采收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工程师们创新应用的”井工厂”作业模式,更将钻井周期从45天缩短至28天,大幅降低开发成本。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200余项专利技术的强力支撑。
二、绿色开发的双重保障
面对环保要求,公司建立起全流程环境监测体系。在长宁区块,我们看到返排液处理系统正将开采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工业用水,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通过二氧化碳驱替技术,不仅提高采收率15%,更实现每年封存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泸州作业区,占地仅足球场大小的”丛式井场”颠覆传统认知。这种集约化开发模式使土地使用效率提升3倍,地表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18个月。当地村民王大叔说:”以前以为开采会破坏山林,现在井场周边还能种茶树,真是没想到。”
三、智慧勘探的技术革命
走进公司数字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正在演绎”数字孪生”技术的神奇。通过建立地质模型数据库,工程师可实时模拟不同开发方案的效果。在最近完成的昭通区块开发中,这种智能决策系统帮助减少无效钻井12口,节约成本超2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动化钻井系统的应用。在永川页岩气田,智能钻机可根据地层变化自动调整参数,机械臂精准完成套管下放作业。这种”智慧勘探”模式使事故率下降80%,作业效率提升40%。
四、能源变革中的民生答卷
随着川南页岩气基地的建成,每年新增的100亿立方米产能正改变区域能源结构。在自贡市,陶瓷企业主李总算过账:”改用页岩气后,燃料成本下降30%,产品合格率还提高了5个百分点。”更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居民账单上,成都市民张女士发现,冬季燃气费同比节省了20%。
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的页岩气研究院,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500余名。这些”能源新军”带着自主研发的随钻测量系统,正走向更广阔的鄂西、渝东页岩气田。
从蜀道天险到数字云端,从传统能源到清洁革命,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用技术创新书写着能源转型的时代答卷。当钻头穿透最后一道岩层,涌出的不仅是清洁能源,更是一个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这场始于地下的能源革命,正在重塑中国西部的经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