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腹地的崇山峻岭间,一场能源变革正在悄然推进。作为我国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区域,四川盆地正通过创新技术突破传统能源困局。那么这种埋藏在地下3000米的非常规天然气,究竟如何改变着我们的能源格局?
一、深层开发的科技密码
水平井钻井技术已成为四川页岩气开发的核心利器。通过精确控制钻头在地下完成90度转向,实现单井1500米水平段延伸,使单井产量提升3-5倍。在泸州区块,某平台采用”井工厂”模式,8口井共用一套设备,占地面积缩减60%,施工周期缩短45%。
微地震监测系统如同给地层安装ct扫描仪,实时追踪压裂液在地下形成的裂缝网络。威远气田通过该技术优化施工参数,使单井eur(预估最终采收量)提高至1.2亿立方米,较初期提升近40%。
二、绿色开发的生态实践
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效破解开发用水难题。在长宁区块,返排液经过三级处理后回用率达85%,每万方气耗水量降至2.8吨。同时推广电动压裂设备,相较传统柴油设备减排二氧化碳达70%。
针对山区地形特点,创新采用”丛式井组+标准化场站”布局模式。某示范区将12个井场整合为3个集约化平台,减少临时用地128亩,生态恢复周期缩短至6个月。
三、区域发展的能源引擎
川南页岩气基地已形成年产120亿方产能,可满足川渝地区4000万居民3年用气需求。配套建设的输气管网覆盖半径从50公里扩展至200公里,为沿线工业园区提供稳定气源。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自主研制的旋转导向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国产化率达到92%。相关装备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新增就业岗位超2万个。
四、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
数字孪生技术正被应用于气田开发全周期。通过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可提前6个月预判产能变化,动态调整开发方案。某实验区块应用后,采收率提升至28%,超出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在环保领域,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开始试点。将开采过程中伴生的二氧化碳注入废弃气藏,既实现减排又提升气藏压力,形成”增储上产”的双赢局面。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从能源供给到生态保护,四川页岩气开发正书写着传统能源大省向清洁能源基地转型的生动实践。这种深埋地下的清洁能源,正在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着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