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页岩气勘探技术如何突破传统开发瓶颈?

在川渝地区蜿蜒的群山之下,埋藏着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作为专业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行业难题。在龙门山前缘构造带进行的三维地震勘探作业中,技术人员采用自主研发的裂缝预测系统,成功将钻井成功率提升至82%,这一数据较传统勘探方式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针对四川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地质建模体系。通过整合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和微地震监测数据,构建出多尺度裂缝网络模型。在威远区块的实践中,这种建模方法使单井产能提升了1.5倍,同时将钻井周期缩短了20天。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研发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90%以上的返排率,有效解决了水资源利用难题。

技术突破亮点:

  • 定向井轨迹控制精度达到0.3米/100米
  • 自主研发的随钻测量系统实现实时数据传输
  • 建立西南地区首个页岩气工程数据库

在成都平原东南部的作业现场,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新型可溶桥塞。这种采用镁合金材料制造的井下工具,可在完成分段压裂后自动溶解,避免了传统作业中需要多次起下钻的繁琐工序。现场数据显示,新技术使单井完井时间缩短了40%,施工成本降低约25万元。与此同时,公司构建的智能井场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23项关键参数,大幅提升了作业安全性。

面对页岩气开发中的环保挑战,公司创新性地采用了闭式循环水处理系统。在泸州区块的示范项目中,该技术实现了钻井废水零排放,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农业灌溉标准。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优化井场布局和采用电动压裂设备,单个作业区的碳排放量较传统模式减少了35%。

在资源评估方面,技术团队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储量预测模型。通过对四川盆地12个主要构造带的历史数据训练,该模型对页岩气富集区的预测准确率已达89%。在最近完成的资源评价中,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钻探数据的吻合度超过预期,为后续开发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