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平原向川南延伸的丘陵地带,钻井平台的轰鸣声正谱写着一曲能源革命的新乐章。作为国内页岩气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四川盆地承载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面对埋藏深度超过3500米的页岩气储层,专业勘探团队正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精准定位气藏分布,通过水平井钻探工艺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效开发。
技术创新破解勘探难题
针对四川地区特有的高陡构造地层特征,地质工程师采用随钻测井系统实时调整钻井轨迹。在泸州区块的实践案例中,定向钻井技术成功穿越了3个断裂带,使单井控制储量提升40%。压裂作业环节引入的可溶桥塞分段压裂工艺,配合自主研发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有效提升了页岩气采收率。
在资源评估阶段,技术人员运用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对龙马溪组页岩样本进行孔隙结构建模。通过核磁共振测井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协同应用,准确掌握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勘探方法,使四川页岩气勘探公司在新区块开发中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智能装备提升开发效率
- 自动化钻机配备智能防卡钻系统,降低复杂地层作业风险
- 电动压裂机组实现作业能耗降低30%,碳排放减少45%
- 无人机巡检系统完成300公里管道网络的智能监测
这些智能化勘探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保障了页岩气开发的安全性,更使单井开发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在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已实现气田全生命周期监控,为后续区块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废水循环利用标准,钻井岩屑资源化利用率达98%。通过建立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在完成气田开发后实施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工程。这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模式,正成为成都页岩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标杆。
随着勘探技术的持续突破,四川盆地页岩气年产量已突破120亿立方米。从地质评价到工程实施,从智能开采到生态保护,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正在书写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增添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