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开发面临哪些挑战
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普遍埋深超过3500米,地层压力系数高达2.0以上。复杂的地质构造导致常规钻井工艺难以适应,水平井轨迹控制误差常超出设计范围。三维地震勘探数据显示,该区域断层发育密度是东部地区的3倍,给完井套管完整性带来严峻考验。
技术创新带来哪些突破
针对超深页岩气开发难题,科研团队研发出旋转导向智能钻井系统。该装置通过实时地质建模和井下闭环控制,将水平段延伸长度提升至2800米。在威荣气田应用中,单井产能较传统工艺提升40%,钻井周期缩短25天。
水力压裂技术方面,最新研发的可溶桥塞体系实现分段压裂级数突破30段。配合纳米增渗剂使用,裂缝导流能力提升3倍。长宁区块现场试验表明,该组合技术使eur(最终可采储量)达到8亿立方米。
环保措施如何保障生态
在泸州区块,企业采用返排液循环处理装置,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85%。二氧化碳干法压裂技术替代传统滑溜水体系,减少用水量70%。通过建立生态监测基站,实时追踪地表位移、地下水质等12项环境指标。
针对四川丘陵地貌,创新应用模块化钻机设备。该设备占地面积缩小60%,搬迁时间减少5天,有效保护原生植被。在自贡项目现场,成功实现钻井作业区与周边柑橘林零接触。
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智能完井系统正在昭通示范区进行验证,该系统能自动调节各产层流量。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已整合测井解释、产能预测等8个功能模块,决策响应速度提升50%。在川南地区,地热能与页岩气联合开发试验井即将开钻。
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正在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裂缝网络预测算法。该技术可提前30天模拟储层改造效果,准确率达到82%。在成都建立的数字孪生中心,已实现5个气田的实时三维可视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