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丘陵地带,钻井平台正以每月新增3台的速度推进。面对埋深超过3500米的页岩储层,勘探人员正尝试用智能导向系统破解地层定向难题。这项由成都页岩气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技术,可将钻井轨迹偏差控制在0.5米范围内,较传统方式提升67%定位精度。
多维度开发方案破解难题
针对四川盆地特有的高应力储层特征,勘探团队创新采用”立体压裂”工艺。通过分段射孔和暂堵转向技术,在泸州区块成功实现单井控制面积扩大2.8倍。资源评估模型显示,该区域可采储量较初期预测提升42%,证实了复杂构造区同样具备开发价值。
在开发阶段,技术人员将微地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结合,构建出三维产能预测系统。这套方法在自贡项目应用中,使试采周期缩短28天,单井产量提高19%。现场工程师表示:”我们现在能像做ct扫描一样看清地下裂缝网络。”
全产业链技术升级进行时
从钻井液配方到完井工具,整个作业链条都在发生变革。新型环保钻井液在威远区块试用后,岩屑处理成本降低34%,同时满足页岩气开发环保标准。在运输环节,压缩天然气(cng)槽车运输体系已覆盖川内87%的作业区,解决了偏远井场的外输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管控平台正在改变传统作业模式。通过设备物联网和云端数据分析,宜宾某作业区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人力成本下降41%,应急响应速度提升至15分钟内。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术
在推进勘探开发的同时,成都页岩气企业特别注重生态修复。采用模块化井场设计后,单个作业面占地减少62%,钻井周期压缩带来的噪音污染时长同步下降。在泸县示范区,开发完毕后进行的地表复垦,使植被覆盖率恢复至开发前92%水平。
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进入中试阶段,未来可能实现完全无水的绿色开发。这项革命性技术若成功应用,将彻底解决页岩气开发中的水资源消耗问题,为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开发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