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储层的地质特殊性
四川盆地的龙马溪组页岩具备典型的低孔-超低渗特征,其孔隙直径多分布在2-50纳米区间,渗透率普遍低于0.001md。这种致密储层的吸附态赋存机制,导致传统直井开发模式难以奏效。基于扫描电镜(sem)的微纳尺度观测显示,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热成熟度(ro值)呈正相关,当ro值达到2.3%时,孔隙体积占比可提升至8.7%。
体积压裂技术突破
针对页岩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公司研发了三维地质力学建模系统,集成地应力场反演算法和脆性指数评价模型。在威远区块实施的簇间距优化方案中,采用30米分段+10簇设计,配合140目支撑剂组合,单井eur提升至2.3亿立方米。值得关注的是,滑脱效应导致的气测渗透率与克氏渗透率偏差值,在压力系数1.8以上时可缩减至15%以内。
智能监测体系构建
通过部署分布式光纤传感(das/dts)系统,实现了压裂液运移轨迹的实时追踪。在泸州区块的微地震监测数据显示,裂缝网络扩展受天然裂隙走向控制,n60°e方向的缝网延伸距离可达主裂缝的2.8倍。结合示踪剂返排数据分析,建立了考虑应力阴影效应的裂缝干扰修正模型,将缝网改造体积(srv)预测精度提升至82%。
绿色开发技术路径
针对返排液处理难题,公司开发了多级膜分离耦合高级氧化工艺,cod去除率达到98.7%。在钻井岩屑资源化利用方面,通过热脱附-晶化重组技术,成功制备出符合gb/t 18046标准的s95级矿渣微粉。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电驱压裂装备后,单井碳排放量较传统柴油驱动降低63%,噪声污染降低22分贝。
数字化赋能勘探开发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井场系统,实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实时决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2.7万组测井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建立的toc预测模型r²值达0.91。在昭通示范区,应用量子退火算法优化的井网部署方案,使采收率提升5.2个百分点,井间干扰系数降低至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