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四川盆地成为页岩气开发战略新高地?

在川南褶皱带深层构造区,滑溜水压裂技术正改写中国非常规能源开发格局。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创新性应用微地震监测系统,成功实现龙马溪组地层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提升至亚米级,这项突破使单井eur(预估最终采收量)提高23%。

针对志留系页岩特有的纳米级孔隙结构,公司自主研发的复合暂堵转向工艺有效解决了多簇裂缝扩展不均问题。该技术通过调控支撑剂粒径分布,使缝网复杂度指数达到4.7,远超行业基准值。在威远区块实施过程中,成功规避了天然断层活化风险,单井测试产量突破32万方/天。

深层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地应力各向异性挑战,催生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钻井导向系统。该系统整合随钻伽马、电阻率等12项地质参数,实时优化井眼轨迹在优质储层中的穿行率。昭通示范区应用表明,水平段优质储层钻遇率从68%提升至92%,完井周期缩短19天。

核心技术指标对比

  • 孔隙压力预测误差≤5%
  • 裂缝导流能力保持率>85%
  • 返排液处理达标率100%

针对页岩气吸附态赋存模式,公司创新提出”阶梯式降压开采”理论。通过建立多相流态转换数学模型,优化生产制度参数组合,使采收率提升至28.6%。该成果已形成9项发明专利,并在涪陵二期工程中创造单井累计产气4.3亿方的行业纪录。

在环境保护领域,自主研发的电动压裂成套装备实现作业过程零排放。相较传统柴油驱动设备,噪音污染降低42分贝,碳减排量达76%。该技术体系包含23项企业标准,正在申报国家能源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