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腹地的崇山峻岭间,一种深埋地底的黑色宝藏正悄然改变着能源格局。作为全国页岩气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四川盆地每天都有上百台钻机在进行着地下数千米的”地质雕刻”。
勘探开发的关键突破
页岩气开发团队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精准定位地下3500米处的优质储层。在威远区块的作业现场,工程师们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单井日产量突破20万立方米。这种”横向打井+多段压裂”的组合技术,成功破解了川南地区复杂地质构造带来的开发难题。
- 定向钻井精度达到0.5°偏差控制
- 压裂液回收利用率提升至85%
- 单井开发周期缩短至60天
环保与效益的双重考量
在泸州页岩气田,新型无水压裂技术正在试验推广。这项革新工艺不仅减少水资源消耗,还能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开发企业建立的”井工厂”模式,通过集中式作业平台,使土地利用率提高40%,钻井废弃物处理成本下降30%。
技术人员特别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我们在地面部署的微地震监测阵列,能实时追踪地下裂缝扩展情况,确保开采过程安全可控。”
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从勘探设备制造到lng加工运输,成都已形成完整的页岩气产业生态圈。位于天府新区的页岩气装备产业园,聚集了30余家核心供应商,国产化钻采设备市场占有率突破75%。下游应用中,燃气发电机组的热效率达到43%,比传统燃煤机组高出15个百分点。
“页岩气开发不是简单的资源采掘,而是清洁能源体系的系统工程。”
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
针对深层页岩气开发,科研团队正在攻关6000米超深井钻探技术。新型纳米驱替剂的实验室数据表明,采收率有望再提升8-10%。在数字化方面,ai地质建模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预计可将勘探周期压缩20%。
随着川渝地区输气管网持续加密,预计到2025年,页岩气在区域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突破25%,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2.6亿棵成年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