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成都页岩气企业能破解深层储层开发难题?

地层各向异性对勘探决策的影响

四川盆地复杂的地质构造导致页岩层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成都页岩气勘探企业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中引入地层弹性参数反演算法,通过纵波速度(vp)与横波速度(vs)的比值分析,成功建立龙马溪组地层的各向异性系数模型。该技术突破使水平井轨迹设计误差控制在±2°范围内,显著提升优质储层钻遇率。

纳米孔隙渗流机制的技术突破

针对川南地区页岩基质渗透率低于1μd的难题,技术团队开发了纳米级孔隙网络模型(pnm)。该模型整合扫描电镜(sem)图像重构技术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首次实现5-200nm孔隙尺度下的多相流数值模拟。实际应用证明,该技术使压裂液返排率提升至65%,较传统方法提高23个百分点。

构造应力场动态监测体系

在威远区块开发中,企业构建了微地震监测与insar卫星形变测量联动的三维应力场监测网络。通过布设间距500m的分布式光纤传感(das)系统,实现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形态的实时追踪。结合地应力旋转矢量分析,成功预测了3处潜在的地层滑移风险区,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

超临界co2压裂的工程实践

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企业在昭通示范区实施超临界co2无水压裂技术。通过调控注入压力至12mpa以上,使co2达到超临界状态(温度31.1℃,压力7.38mpa),其扩散系数比水基压裂液高2个数量级。现场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单井初始产量提升42%,且支撑剂嵌入深度减少37%。

数字孪生平台的创新应用

基于5g通讯与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了覆盖全作业区的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整合了随钻测量(mwd)数据、井下电子压力计(epg)读数及地面分离器计量结果,实现了从纳米孔隙到千米井距的多尺度数据融合。在长宁区块应用中,该平台使开发方案优化周期缩短58%,钻井成本降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