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腹地的崇山峻岭间,一组身着红色工服的勘探队员正操作着三维地震勘探设备。随着仪器显示屏上的波纹跳动,地表下3000米深处的页岩气储藏图谱逐渐清晰——这正是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日常作业场景。
突破传统的地质解码术
相较于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开发面临三大技术壁垒:储层识别难、水平钻井精度低、压裂效果不稳定。公司创新研发的”地质甜点识别系统”,通过整合地震波反演、岩石力学分析和数字建模技术,将勘探准确率提升至82%。在泸州区块的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成功避开3处断层构造,使单井产量提高40%。
钻井团队采用的”智能导向钻具”更是令人瞩目。这套装备内置的随钻测量系统,能在150℃高温环境下实时传回井下数据。去年在宜宾工区,团队创造了水平段长2500米、靶体钻遇率97%的行业新纪录。
绿色开发的双碳实践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公司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已升级至第四代。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处理+生物降解”三重净化工艺,压裂返排液的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自贡示范区内,企业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页岩气伴生锂提取装置,每年可从采出水中回收200吨碳酸锂。
“我们正在试验的电动压裂设备,相比传统柴油机组可减少60%碳排放。”技术负责人指着正在试运行的设备介绍道。这些创新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让四川页岩气开发成本降至每立方米0.8元,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数字时代的能源变革
走进公司的智能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来自37个作业平台的实时数据。这个投入1.2亿元打造的”页岩气数字孪生系统”,能模拟不同开发方案的经济效益。在威远区块开发时,该系统通过百万次模拟计算,优化出最佳井网布局,使采收率提升至28%。
面对未来,研发团队正攻关纳米级渗流提升技术。实验数据显示,新型纳米压裂液可增加微裂缝导流能力45%,这项突破或将改变现有开发模式。与此同时,公司与高校共建的深层页岩气实验室,已着手研究5000米以下超深层开发方案。
写在最后
从龙泉山脉到川南丘陵,超过200口页岩气井昼夜不息地工作着。这些深度超3000米的”地下哨兵”,每年为全国输送60亿立方米清洁能源。当我们在厨房点燃蓝色火焰时,或许不会想到,这簇火苗背后凝聚着多少地质解码的智慧与绿色开发的坚守。